校友會

校友會

2021-12-15

基新50周年金禧校慶老師校友感言

為慶祝母校50周年金禧校慶,校友會將會陸續發刊一些前任資深老師及校友的嘉石良言,以期鼓勵在學師弟妹,學術兼備,奮發圖強,積極向上,激勵人生 ; 亦祈望各校友因時因地,未能共聚一堂慶祝,也能分享昔日情懷。

在此,多謝周倩婷女士(2002年校友)的訪談及筆錄。


 


周煜明老師 (1978~2012任教數學科)

1978年七月尾,我中學班主任周耀榮老師(基新第四任校長)致電給我,邀請我加入基新,擔任數學老師。從此就開展了34年基新老師的生活。基斩給我第一印象,是一所純樸的鄉村學校,初期從火車站來基新,要經過一段山林的小徑,小徑的盡頭隱藏一所兩層高的校舍。剛入職,學校祇有11班,教職員連工友約20人,當中就好像一個大家庭,同事都為教育我們的孩子而努力。孩子多來自農村的小家庭,不多看重禮貌,卻率直踏實、有人情味。初期基新雖是鄉間小校,學生表現卻毫不遜色,越野跑、彈網、體操、排球、乒乓球、朗誦……都在全港前列,會考成績亦比市區學校差不多;記得我擔任數學科主任的第二年,1984年數學會考就有13位同學考獲A级成績,當年數學的優良率超過六成,這亦建立我在教學的信心。日後社會對工業中學的看法有轉變,收生質素日漸下降,但也不改變我對教學的信心。

基新給我最難忘的回憶,是蘇校長用心帶領基新的日子。她盡心盡力地構思如何改善基新的學習環境;由增開科目、增加班级、增加上課地方、學生活動空間、學校資源、改男女校……等,都花盡心思去安排,她投入服務,處處為學生著想,教導後輩,成為我日後對基新產生強烈歸屬感的動力。另外,每朝早上課前與學生的相處,也是我在基新難忘的經歷。每朝早,我會選擇七點左右回到學校,一方面清晨乘車會暢通些,另方面可善用時間接觸學生,每朝在自修室接觸願意早返學的學生,解答他們功課上的問題;間中聆聽他們生活的點滴,由此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有些學生會視自己如親人,他們给與我的信件,我都會好好保存,退休後每年都會取出察看,缅懷與學生開心的片段。

自2012年離開基新,轉眼已經7年,近年學生的學習表現,我已一無所知,很難給大家準確的意見。無論我們目前的表現如何,首要是追求自我進步,舉個例說,目前讀中三,但只有中一的數學能力,你可從已有的中一基礎上,努力學習,學好中二的課程,中二學好後,就能學中三課程,……不要放棄,持之以恆,必有收穫。教會有一位學生,我中三開始為他補習數學,當時程度衹有小六,在不斷的努力下,一年一年地追上來,剛放榜的DSE考試,數學考得4级成績,入讀港大社會科學學系。另外,待人以誠,唔怕蝕底,是我做人的座右銘,在工作上會幫助大家不少。人生最重要的是認識耶稣,在行事為人上,都給大家直接的指引與幫助!願神祝福大家!

周煜明 2019年8月




 


馮祿德老師 (1969~1973任教中國語文科及中史)

才華橫溢,獻身教育近50年,在學術界享負盛名,曾任職考評局,主理及策劃中國語文科公開考試;資深演藝工作者,教授傳統文化,表達藝術,戲劇教學等,屢獲殊榮,再度退休後,仍兼任教大助理教授。

每提起馮祿德老師,老一輩的校友一定對他有深刻的印象。他才華橫溢,在學術界享負盛名,曾經任職考評局,主理及策劃中文科公開考試。同時他也是資深演藝工作者,參與過多齣戲劇表演,教授傳統文化,表達藝術,戲劇教學等,屢獲殊榮,再度退休後仍繼續在教育大學為中文教學培訓師資。

他五十多年來的教學與戲劇生涯,獲得無數行內人的認同和讚賞。本以為他會集中敍述在考評局工作的經驗和分享戲劇心得,但意想不到的 ,他在訪問中與我談及的竟是在基新教學九年的點滴。

「基新給予我很多機會去嘗試,我獲益良多。」他認為在基新教學是他畢生難忘的回憶。

「我由1969年開始在基新執教,主要任教中國語文科與中國歷史科。當年我住在灣仔,坐柴油火車到基新,路途遙遠。同事吳達武老師向施德禮校長提議並得到批准,讓我們可在基新住宿。長時間留在學校,基新每一個角落對於我來說都十分熟悉,也有更多機會接觸學生。如果要我形容與學生的感情關係,那麼早期是兄弟情,後來是子侄情,不單單是師生情。」

馮老師由於在大學時代開始投入戲劇活動,他把戲劇元素融入教學,自有其一套活潑的教學方法。「教書如同戲劇表演,備課是編導,而課堂教學就是自導自演了,更重要的是觀眾,那就是學生了。觀眾與學生都是戲劇表演與教學活動的最重要成分,沒有他們的全情投入,表演與活動都不能成功。我不愛依書直說,喜歡追求幽默風趣的課堂氣氛,活潑機動的教學方式。試過在初中中文課讓學生做角色扮演,高中中史課讓同學分組專題研習並作口頭報告。我十分重視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不論是書面上或口語方面。」

在校友們眼中,馮老師的教學態度總是認真。「在課堂上,我要求百分百的收視率,學生須完全專注課堂。我經常對學生講,你的視線不可以離開我,上課留心聽我講書,書本放在桌面右上角,聽到我的指示後才揭開書本。」他對待學生一樣認真,馮老師會利用週記與學生對話交心,跟學生亦師亦友。「曾經有學生在週記分享與父母的相處方式,我也寫了一篇長文回應他。」

馮老師帶領學生參加戲劇與詩詞朗誦等課外活動,在比賽中屢創佳績。「我在課餘時間跟同學排戲,試過參加區會的校際戲劇比賽,演出《八根火柴》,僥倖獲得冠軍。也試過在校內舉行認識鄰舍活動,讓同學充當小記者,訪問學校附近的蜜蜂園、聯和墟、蓬瀛仙館等,寫成文章在校報發表。同學需要搜集資料,運用組織及表達能力。學校開放日,我們的中文室也試過由同學自行設計、製作成一所紅牆綠瓦的建築物,展出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內容。曾有一年以《昭君出塞》為主題,同學嘗試從女性地位的角度去認識王昭君,以及賞析相關的詩詞作品。 」

除了教學及舉辦課外活動,馮老師也參與校務工作,曾為校監、校長在周會講道時擔任口頭傳譯。他是基新第一位訓導主任,其後又轉任教務主任。基新的校規是他執筆擬寫的。1972年梅浩濱校長請他參考英華書院的校規制定。後來梅浩濱校長不幸發生交通意外,須告假一段時間,校監就請他代理校長的職務了。

離開了基新,馮老師開展新的旅程。他的成就足以讓基新的校友感到驕傲。身為中文教育工作者,他認為有責任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對語文運用純熟,對中國文化有興趣。他又認為教師本身宜不斷進修,就教學方法不斷思考、創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為要務。

從他的眼中,我感受到一股很強的自信心!這股自信足以讓失落沮喪的人從谷底爬出來。他老而彌堅,對教學有理想,有堅持。他直率敢言,為人親切友善,對年輕人有鼓勵,有提醒,有認同,有警惕。馮老師透過教育撒下的種子,隨着時光的沉澱,在每一位校友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阮詩穎女士 (2001畢業校友)

現屆(2019~2021)校友校董,兼職青協茶藝導師。

詩穎是中六時轉讀基新的插班生。就讀基新短短兩年的時間,基新已影響她人生及事業發展的方向。

「當年我會考取得14分,第一時間便想到轉讀基新。」詩穎很感激基新最終取錄了她,令她更積極投入基新校園生活。她形容基新是個有親切感和歸屬感的地方:「我在基新遇到很多循循善誘的老師;例如,阮小文老師和簡汝強老師,是他們教我怎樣籌備選學生會,最終我和我內閣的同學成功競選學生會。」出任學生會主席期間,詩穎學會了冷靜處事,接納意見,改善了衝動的性格。而在學習方面﹕「我亦很多謝葉志豪老師,他啟發了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結果我在高考的數學及統計科獲取B級的成績。」

高考拿到不錯的成績,讓她能入讀心儀的大學及科目。畢業後,她投身保險界,三年後,因為家人的緣故而離開保險業。她知道自己較喜歡與人接觸的工作,她選擇轉職市場銷售;七年後,她在機緣巧合下,有幸重遇當年在基新任職社工Winnie,就這樣她就開始與年輕人接觸的工作。「擔任青協導師時,我看到北區的小朋友的學習能力比較弱,讓我很想幫助他們,提升他們的競爭力」。詩穎於是成立公司,為青協的導師撰寫教材,協助中心聘請導師,目的只為可以讓更多小朋友提供課餘學習機會。

詩穎現時已是兩子之母,除了要白天要照顧兒子外,她亦要兼顧晚上教班的工作。「現在我晚上還會在青協擔任茶藝導師的工作,我希望盡量爭取接觸多些年輕人的機會。」今時今日在香港,做一位雙職母親確實是不容易的工作,但看見詩穎樂在其中,不由得不佩服她。




 


陳家榮校友 (2001年畢業)

任職小學老師,現為數學科科主任。

陳家榮(Alvin)任職小學老師已有13年時間。他很感激當年基新老師對他的鼓勵,讓他完成作育英才的理想。

「基新的老師不但關心同學的學業,還很關心學生的成長。當年葉志豪老師(葉sir) 知道我家中有事,他找了學校社工Winnie跟進我的個案,葉sir教學很有耐性,經常不厭其煩地教我計數的方法,令我數學科有很大的進步;另外,當我有陣子學業成績退步時,丘細美老師(Miss Yau)和葉sir都主動關心我,看看是否我的讀書方法出錯,令我很感動。」

Alvin是基新的原校生,中一至中七也在基新就讀。會考放榜後雖然能在原校升讀預科,但在預科理科班裡,Alvin算是班上會考成績最不漂亮的其中一位。即使Alvin的起跑線不及班上其他從別校轉過來讀預科的同學,但他很珍惜基新給予他升讀預科的機會。「我知道這個升讀預科的機會不是必然的,既然基新已給予我這個特別機會升讀預科,我一定會很珍惜這個機會,不會讓關心我的老師失望。」Alvin果然不負眾望,由當年在預科班上會考成績普普通通,到畢業時考獲預科班理科組第二名的成績,最後更成功入讀香港教育大學,一圓老師夢。

近年Alvin已成為學校數學科的科主任,他語重深長地勉勵學弟學妹:「無論小學時獲得什麼的成績已不重要,基新是一個可以給你重新開始的地方,不要看輕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找到自己優勝的地方好好發展就好了。」他寄語同學應要均衡發展,好好享受六年的學習生活。




 


歐陽國樞先生 Vincent (1974畢業校友)

畢業後,負笈台灣東海大學,1985赴美國深造並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國陽建設公司總裁,從事建築設計40多年,曾參與美國大型建築項目,不計其數。

歐陽國樞 (Vincent) 是國陽建設公司的總裁,1974畢業於基新工業中學。現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四十多年,曾參與的美國大型建築項目不計其數,包括Holiday Inn, Radisson Hotel;北自Bakersfield,南到聖地亞哥,他把大大小小的旅館、酒店蓋遍了南加州。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原來是在基新讀書時萌芽。

「記得當時基新設立的科目與其他一般文法中學有所不同,基新設有工科繪圖 (Technical Drawing);另外,鄭燕祥老師舉辦了一個藝術課外活動,這些都啟發了我對建築學的興趣。」他憶述,當年師生關係很融洽。「當年基新剛創校,馮祿德老師、張灼祥老師和潘漢雄老師是新入職的老師,他們沒有教學經驗,所以更加樂意付出熱誠和認真地教學。他們說來自新界的學生思想較單純,沒有受到外界污染,尤如白紙一張。而我們也很喜歡老師們教學的態度,對我們往後的事業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可惜Vincent當年會考成績未如理想,未能在本地大學升學,於是他便遠赴台灣東海大學修讀建築。1980年,他完成了建築學士學位,並在台灣建築師事務所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做便三年。1985年,他去到美國深造並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當年和我同屆基新畢業的同學主要遠赴歐洲工作,我卻選擇了在美國工作。」取得碩士學位後,他去到洛杉機的建築公司工作,由低做起。正值那段時間,正是南加州旅館投資業的全盛時期,每年會有七、八個旅館工程在同步進行。Vincent 當時亦獲得上司器重,把很多建築營造工程交給他負責,於是很快他便膁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1年,他從公司退出來,成立了自己的 “國陽建設”。他很幸運一開始就接了兩個旅館項目,一是Holiday Inn,一是Radisson Hotel, 預算都在兩百萬以上。他形容對方是看中了他的工作精神和以前的工程質量。終於他多年來的努力看見了成果。目前為止,國陽建設累計承建項目已多達一百一十個。談到成功原因,他說:「運氣佔20%,努力佔30%,學歷和經驗加在一起,佔50%,但最重要是因為家人的支持才能讓我成為傑出的建築營造師。」

被問及有什麼成功秘訣寄語基新的同學,他說:「讀書讀得不好也不要緊,人生有很多出路,努力向前便是邁進成功的第一步。」




 


羅偉仁先生 William (1973畢業校友)

畢業後,遠赴芬蘭闖天下,幾經努力,由低做起,自設中式餐館,2018年榮休;「世界粵菜㕑皇協會」芬蘭區分會主席。

70年代是香港經濟開始起飛的時代,當年很多年青人會選擇留港追夢,偏偏很多第一屆基新的畢業生卻選擇到外國另尋出路,羅偉仁先生 (William)便是其中一人。

「畢業後,我嘗試從事建築行業,但我始終覺得香港的發展空間有限,而且趁著自己還年輕可以走出外國闖一闖。77年,在偶然的機會下去了芬蘭,轉做飲食界,從一個廚師開始做起,學習烹飪藝術。85年,我在當地自設中式餐館,直到2018才退休。」

多年來從事飲食界,讓William接觸到很多飲食界的人士,很榮幸他得到很多同行的人認同和尊重,擔當了很多社會職務。「我現是世界粵菜廚皇協會芬蘭區分會的主席;2017年,我有幸在 『世界粵菜廚皇大賽』中擔任評委。」提到粵菜,粵菜因為選料嚴格,做工精細,中西結合,質鮮味美等特點而名揚天下。「世界粵菜廚皇協會」是一個以弘揚粵菜文化及提高粵菜烹飪藝術水準的國際性組織。

談到基新對William的事業上的影響時,他變得一臉認真地說﹕「基新老師對我做人處事和事業的發展當然有著重大的影響;還記得馮祿德老師、張官生和蘇靜嫻老師非常用心,盡心盡力地教導我。記得當年放學後,我便要立刻回家幫家人從事農村耕田的工作,學業成績不算是相當好,但老師們亦會選我做班長和領袖生,讓我建立了一份自信心。」

William 強調同學如果想成功一定要擁有自信心。他寄語基新同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努力和自信,只要你肯堅持,就會成功。」




 


郭仲儒女士 (1997畢業校友)

基新中學改為男女校後,第一屆女生,現從事教育工作。

我是97年畢業的,入學當年基新是第一年收女生,全校只有中一級是男女生,和中六班的幾位姐姐,當時的師兄們可能基於好奇心,都會常留意女同學們在校園的舉動,使當時心志幼嫩的我感到未能適應,加上中學課程的確比小學艱深許多,壓力便更大了。幸好多位老師們會主動關心我們,和我們傾談,引導我們說出感受和解決方法,幫助我們中一的同學渡過適應期。

基新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老師們的熱誠,想當年初中時期比較深刻的老師有阮小文老師、陳玉英老師、呂嘉寶老師、周煜明老師及黃志強老師,他們教學風格各有不同,有平易近人的,亦有嚴而有愛的,每位我都感受到他們為每個課堂認真地準備。

基新的老師向來不只著重教學,更著重育人,他們願意付出時間心血,對我日後選擇從事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影響。到今天我仍然記得呂嘉寶老師在會考前夕跟我們分享她考進大學的辛酸,還有周煜明老師在中五畢業道別周會的台上嗚咽著發表對一衆畢業生的訓勉,那種對學生深厚的感情是何等珍貴,原來老師是這樣著緊我們的。

對於基新師弟妹的寄語,學業固然重要,卻並非最重要的,個人覺得堅毅的意志和謙虛的學習態度是生涯中成功的關鍵,我和當天很多同學們都沒有考到亮麗的公開試成績,但如今在舊同學聚會中看到大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各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發揮。所以,了解自己的強弱特點,選對發展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感到困惑,不妨向相熟的老師了解,相信老師必定會盡力為同學解答。